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知识问答
1.过敏性紫癜其他表现与肾脏损害关系
关节痛与肾脏损害无关; 腹痛、消化道出血者,肾脏受累概增加; 而血尿合并蛋白尿、大量蛋白尿者, 肾脏损害迁延的可能性增加。
2.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:
Ⅰ.单纯性血尿或单纯性蛋白尿
Ⅱ.血尿和蛋白尿
Ⅲ.急性肾炎型
Ⅳ.肾病综合征型
Ⅴ.急进性肾炎型
Ⅵ.慢性肾炎型
3.尿常规正常说明没有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吗?
不是。肾脏是过敏性紫癜的主要靶器官,20%~100% 的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,是过敏性紫癜常见的特征。尿常规因受检测方法、条件等影响,仅有20-60%患儿能够测出异常。更得到检测方法,如肾小管系列,可发现80—100%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异常,而如果做肾脏活检,90—100%的患儿出现肾脏损害。因此,不能仅凭借一次尿常规正常否认存在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。
4.肾小管系列中RBP、NAG意义:
RBP、NAG是早期反映小管间质受损的敏感诊断指标。正常尿中RBP排泄量少,当肾近曲小管受损时,尿BRP排量增高,且在酸性尿中,故为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。NAG是
肾小管释放的酶,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,在尿液不易失活,排出量相对,肾小管受损后,NAG释放,故其尿排泄量增加亦为肾小管损伤的标志。
5过敏性紫癜皮疹与肾脏损害关系
有研究显示,过敏性紫癜皮疹持续时间与肾脏受累及有密切相关,皮疹持续时间越长、分布越广泛, 则肾脏受累的可能性越大。
6.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?
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性损害引起的全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,是一种以皮肤、关节、胃肠及肾脏损害为主的多系统疾病。过敏性紫癜肾炎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,它是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。
7.过敏性紫癜病理分型
2000年11月珠海会议上提出其病理分级草案:
Ⅰ级:肾小球轻微异常;
Ⅱ级:单纯系膜增生a.局灶/节段,b.弥漫性;
Ⅲ级:系膜增生,a.局灶/节段,b.弥漫性,伴<50%肾小球新月体形成/节段性病变(硬化、粘连、血栓、坏死);
Ⅳ级:系膜增生,a.局灶/节段,b.弥漫性,伴 50%~75%肾小球新月体形成/节段性病变(硬化、粘连、血栓、坏死);
Ⅴ级:系膜增生,a.局灶/节段,b.弥漫性,伴>75%肾小球新月体形成/节段性病变(硬化、粘连、血栓、坏死);
Ⅵ级: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
8.过敏性紫癜肾炎诊断标准:
(1)Mollica标准:
过敏性紫癜出现下列指标中的2项,即可诊断过敏紫癜性肾炎:
1.尿蛋白 >4mg/(m2?h),
2.尿红细胞>10/HP,
3.血压大于该年龄正常值±2s,
4.BUN>19.3mmol/L,血肌酐>70.7μmmol/L